典型案例分析与心理危机干预——回家过年恐慌

患者男性,21岁,2020年1月18日从武汉回老家过年,1月22日听闻新冠肺炎疫情,且得知病毒潜伏期可长达14天,对自身健康担心和疑虑较大,且非常担心自己家人的身体健康情况,感觉自己连累了家人。患者说:“我是从武汉回来的,我完了,我被感染了,要是知道这样我就不回来了,我害了我的家人啊,我对不起我的家乡。”患者想去医院检查确诊,但听说医院检测力量不足,十分担心会被隔离而与家人分离,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

患者虽然体温正常,但每天总还是控制不住地拿体温计反复测量自己体温,并提醒自己的家人也要测量体温。

患者亦非常害怕周围的人知道自己是从武汉回来的,害怕受到大家的责怪和歧视。一周后逐渐变得闷闷不乐,不愿与家人交谈,终日在家,什么都不想做,不愿看电视、上网,只要听到任何和疫情相关的消息就会烦躁,大发雷霆,脾气发过之后又会默默落泪,同时,食欲减退,什么都不想吃。晚上难以入睡,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电视中看到的被隔离的重症肺炎患者的画面。

1月28日,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加重被家人带至心理门诊就诊,患者哭泣着低声说:“我的潜伏期已经10天了,我感觉我发病了,早晨起来后我感觉头晕头疼,嗓子痒痒的,喝了很多水也没用,四肢发酸,全身没劲,身子一会儿燥热,一会儿又一阵阵地发冷哆嗦,医生,你说我是不是快不行了呀?”

 

病情分析:

患者为武汉返乡人员,在得知疫情的相关信息之后,可以看到患者出现了巨大的情绪波动,恐惧、自责、悲伤、烦躁症状明显,去医院就诊和对隔离的恐惧形成矛盾,有强迫思维及行为,饮食、睡眠欠佳,伴有头昏、乏力、四肢酸痛、一阵阵发冷发热等躯体症状。结合上述表现,患者应该是在得知自己有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的急性应激反应。

 

 

心理评估:

(1)评估引发患者应激反应的事件性质、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通过询问可知引发患者应激反应的事件是患者2020年1月18日从武汉返乡,武汉市是此次新冠肺炎发生的主要地区,患者属于该疫情的可疑患病人群。此事件是患者的应激源。

(2)患者的心理特征。患者是一青年男性,21岁,既往情绪不够稳定,自我心理调整能力不强,目前生命体征稳定,也愿意与医生沟通,应进一步了解患者既往心理创伤情况及有无经历被病毒感染的历史。

(3)患者的情绪和行为。患者目前情绪波动大,有明显的恐惧、自责、悲伤、愤怒症状,且伴有强迫思维及行为,饮食、睡眠欠佳,伴有头昏、乏力、四肢酸痛、一阵阵发冷发热等躯体症状,这些是患者经历疫情事件后的心理和生理的急性应激反应。

(4)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进一步完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评估,进行压力知觉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的评估,了解其应对压力的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1)躯体方面。完善相关体格检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排除新冠肺炎。考虑患者的躯体不适为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可通过缓解其内心冲突、改善情绪方面去调整。患者目前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且睡眠情况受到影响,可给予抗焦虑和助眠类药物降低患者的焦虑水平,改善患者的睡眠,同时建议患者可适当做些运动,缓解其焦虑情绪。

(2)社会方面。告诉患者虽然可以看到很多与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信息,但是获得信息的渠道应该是官方渠道,这样信息更可靠,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告知患者离他家最近的发热门诊在哪里,如果出现发热症状请患者及时就诊,如果觉得出门很不放心,且自己又有疑问,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网络或电话咨询有关问题。

(3)心理方面。一是可以运用稳定化技术尝试先让患者稳定下来,与医者建立稳定的关系。二是针对患者出现的躯体不适症状采用光柱疗法、放松训练来缓解患者的躯体症状。三是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患者存在不合理的认知,且伴有灾难性反应,可向患者普及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知识,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告知患者即使不幸感染上病毒,大部分也都是可以治疗的,从而缓解其紧张不安的焦虑情绪。四是焦点解决短程治疗。询问患者出现焦虑情绪及躯体上不舒服的症状是一直都有,还是间断出现,现在与前面相比是加重了还是减轻了,做什么样的事情会让自己情绪好些、躯体症状减轻些,让有利的行为保持下去,缓解症状。

主要参考文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心理危机干预》张桂青主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