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是一名四年级的同学。疫情假期,“停课不停学”,欣欣用功上好每一节网课,课业排得满满当当。然而开学后,欣欣发现别的同学都能很轻松地跟上老师的节奏,自己却怎么也听不明白,花大把的时间做数学题,还总是做错。眼看着好朋友们课间有说有笑地相约出去玩,自己还在不断地修改错题。欣欣既眼红、焦躁得不行,又觉得自己很没用、一无是处,什么都学不好。深深的无力感、失落和沮丧的情绪困扰着欣欣,这可怎么办呀?
无力感,这是部分同学在校园生活中受挫时会有的情绪体验。面对这样的困境,欣欣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走出来吗?我们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下欣欣情绪状态变化的原因。
习得性无助会带来的无力感体验。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马戏团里的大象被一根细细的绳索拴在了小树上,乖乖地在吃草,不远处就是广袤的大森林。明明它的力气这么大,为什么不挣脱了离开呢?原来,在它还是小象的时候就被绳子束缚住了,它无数次想要挣脱,但都失败了。长期的失败体验,让它认为自己没办法挣脱细绳索,如今即使它长大变强壮了,有足够的力气,却再也不会去尝试。如同美国科学家塞利格曼于 1967 年在实验中所发现的一样,重复的失败或惩罚会造成动物听任摆布、不反抗的行为。正如这只大象一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上失败了太多次,那么就有可能放弃努力,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由于欣欣在课业上经常做错数学题,从而产生了这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情绪体验由此发生变化而不自知。
针对这样无力感的情绪体验,我们不妨做出以下自我调整:改变归因的方式。归因指的是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论的过程。欣欣采用的是内在的归因方式,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这样不仅会降低自尊感,也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我们要做到客观地分析原因,了解自己的真实状态。可以主动寻求学科老师的帮助,共同探究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将 “一定是我能力不行,我实在太笨了”这样的归因方式调整为 “这个题目是有难度的”“也许是四年级的数学题目思考方式和以前不一样了”等。
给自己一个机会。给自己尝试改变的机会,不要轻易地拒绝,不要简单地否定,告诉自己“认真仔细,下一次我可以做对”。爱迪生发明电灯,尝试了 1600 多种材料,正是由于这种不放弃、反复试验的精神,才让他获得了成功。
制定客观小目标。当我们和他人比较时,很容易产生焦虑感,要学会根据自身能力给自己布置客观的目标。如“每天完成一份数学小练习”而不是“比我的同桌多做一份数学小练习”。同时,这个目标要足够具体、足够小,如“三个计算题都做对”,这样才能看到微小的改变,看到小进步,以此来激励自己,感受一点点成功的喜悦。
积极的自我暗示。每天睡觉前躺在床上,可以在心里罗列出一天所做的事情,并对自己说“今天的小目标我已经完成,我做的真的很不错呢!明天也要继续加油!”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肯定的鼓励会让人更加有信心。相信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我们一定可以以更自信的心态去面对校园生活。
(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