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自己职业耗竭,怎么办?

小 A 是一名社区工作者,从疫情开始她每天都需要长时间工作,最近她发现自己对重复琐碎的工作产生了深深的厌倦。她觉得自己每天神经都是紧绷的,人也感觉很累,面对无数的工作常常感觉力不从心,几乎失去了工作热情。特别是有的时候她的工作还不被社区居民理解,因而感到特别委屈、烦躁、易怒,在工作中也感觉发挥不了自己的价值,没有成就感,甚至萌发了等疫情结束换份工作的想法……

小 A 在抗疫期间出现职业倦怠是否正常呢?答案是正常的,这其实就是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词语“职业耗竭”。职业耗竭主要用于描述助人行业中的员工在面对过度的工作要求时产生的一种情绪及身体的极度损耗状态。相关研究一般将其划分为三种表现形式 : 一是情绪衰竭之感增加,疲惫缺乏动力;二是愤世嫉俗,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和感受;三是低成就感, 消极评价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职业耗竭呢?

第一,工作负荷过重。当工作量超出能力范围时,就会产生倦怠情绪。

第二,回报不匹配。当工作中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与得到的回报不匹配,反而得到的是不理解与诋毁,便会觉得自己的投入不值得。

第三,服务对象迥异。服务对象性格迥异,需求迥异,一个人面对不同人,难免力不从心。

第四,自身因素。当个人价值评价与现实之间长时间存在差距时,便会产生职业耗竭之感。争取充分的社会支持,提升成就感。社区工作者可以主动去争取同事、朋友、家庭成员及服务对象的充分理解支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能和成就感。社区管理者也可以通过开展活动增强社区工作者的凝聚力和归属感,适当提高其福利待遇,提升其职业地位。例如本次抗疫期间,对社区工作者无论是精神奖励或是物质奖励,都体现出对其的充分肯定,而居民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也会提高其工作动力。

努力拓展职业空间,提高心理承受力。社区工作者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缓解工作压力,增强工作激情与动力,提高心理抗压能力。社区管理者也要与社区工作者共同努力,为社区工作者改善工作环境,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完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努力自我调节,发挥主观能动性。社区工作者作为服务行业,每天面对不同人群,各种琐事,工作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与阻力,压力大不可避免会产生消极情绪,有时甚至会怀疑社会工作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时候社区工作者不能沉浸于工作倦怠感之中,应该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及时处理负面因素,及时阻止消极因素对自己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张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