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感染新冠病毒患病时通常会在哪些心理层面出现反应?

1.患病带来的躯体症状不适所致的心理影响:

躯体症状,例如发热、乏力、呼吸窘迫本身就可以给人带来焦虑、抑郁的情绪反应,大部分人在躯体症状好转后,这些情绪也继而缓解,部分人焦虑、抑郁情绪持续时间更久。

2.可能威胁生命的疾病预后所致的心理影响:

在患病过程中,生命受到威胁的感受给人带来创伤体验(专业术语中创伤指自身生命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的经历或者目睹亲近的人的生命或者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的经历)。在一部分患者中,这样的创伤体验,在真实的威胁消失后仍可能持续存在。

3.因防止感染扩散而必需的隔离所致的心理影响:

除前述隔离人群的普遍反应外,患者的隔离带来的心理影响也可能更多。例如失控感,不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生活;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随意见自己相见的人;吃什么、穿什么不再受自己控制;甚至什么时候会有医生进门、做什么操作也不受自己控制。例如压抑感,看不到房间外面什么样子;甚至看不到医生护士的脸,只能看到标准的防护服。例如愤怒感,病毒是看不见、抓不到的,愤怒就指向了周围或者指向自己;指向周围时的攻击反应,指向自己时的“破罐子破摔”,不积极寻求治疗甚至回避和抗拒治疗。例如轻症的隔离患者的无聊感。例如利他的心理反应,哪怕为了自己的家人好好自我隔离、好好配合治疗战胜疾病。例如内心希望感,相信绝大部分可能之下自己的病情能够经过治疗缓解、治愈;能够从生死与共、相濡以沫、持续支持自己的家人那里,从冒着自身安全风险持续提供医疗支持的医护人员那里,从无数持续守望、帮助的陌生人那里体会到爱与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因新型冠状病毒的诸多尚不可知性,人们对其的恐惧水平很可能高于同样风险水平的躯体疾病或感染性疾病。因其传染性,患者还很可能担心自己受到歧视、被标签化,因而有更多的羞耻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各类人员心理防护——协和实用手册》魏镜、孙晖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