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应如何做好自我心理防护?

每个人有不同方面的心理需求,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在这段特殊时期,我们依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满足自己的这些需求:

1、保持稳定的生活:

这是目前现实层面来说,我们最有时间、也最容易做到的,坚持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条件即保持常态化生活规律,包括昼夜的作息、合理的饮食和营养结构、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锻炼等。

2、享受生活:

我们可以在居家的状态下提高自我的生活质量,比如听听音频、电台的轻松谈话节目等,只要你觉得可以解压的声音都可以,甚至可以用一些软件唱歌录歌,不仅能让人心情愉快,还能增加肺活量。

做一些平时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比如琴棋书画、侍花弄草、与宠物互动、甚至是做做家务、清洁打扫卫生。照着食谱做一个菜,烘培一个糕点,做一个水果蔬菜色拉等等。爱自己爱家人,简单易行。

看一本书,做一个手工,多晒太阳,适度的运动,提倡因地制宜、自娱自乐的精神状态。

3、安全需求:

有时候信息量过大过多过频繁,关注信息的时间过长,总是刷手机,容易使我们的大脑信息负担过重,导致出现不安全感、恐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下降,人在不安的时候身体也是紧张紧绷的。避免自我强化危急感;避免自我暗示过度不安全感;避免整日被恐慌和抓狂情绪淹没。做好内心恐惧与保持希望的平衡,了解适度的恐惧能让自己做好充分必要的防护,变坏事为好事;同时坚信自己和身边所有人一起可以经受住当前的磨难和挑战,相信疫情在不久的将来终会过去。

因为人类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危机,从洞穴生活到茹毛饮血、弱肉强食、战争等,以及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洪水雪崩等自然灾害,统计表明人们在危机之后的自然痊愈率是85%,这意味着即便不作任何干预,85%的人大概在6到9个月之后也可以自然恢复。

4、社交需求:

跟亲朋、好友、信任的同事建立日常的通讯联系,相互寻求和/或提供交流、安慰、支持和彼此的关心。居家状态使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一种小型的社交,也是重要的社会关系。观察孩子的成长,陪伴老人的日常。平时我们忽略的一些细节,缺少的一些温情,此时都有了补偿。

对于在外工作或隔离的家属,我们可以用电话、短信、微信、视频等方式取得联系,注意不要向他们询问过多的专业工作或隔离的信息,可以表达自己和家人的关心、期盼、鼓励,跟他们说说家里的事,让他们安心、给予他们信心和支持、力量与勇气,但不要传递自己过度的焦虑和担心。

5、接纳自己:

学习接纳自己的情绪,包括不批判、不责怪自己有焦虑、害怕、恐惧、后悔等情绪,也试着识别自己在以上情绪支配下有思考过于局限、言语过于唠叨、要求过于苛刻、抱怨过于强烈等言行举止现象,更要想象和尝试着如何忍耐这些情绪,减少这些负性认知和行为。

试着静下来,想象用内心之眼看对面镜中的自己有什么样的一些情绪,可以试试用笔记录下来,例如:平静、喜悦、焦躁、不安、委屈、孤独、恐惧、担忧、难过、低落、思念;再试试用笔记录下来这些情绪可能对应的想法,例如:平静(我觉得病毒离我很远),喜悦(我

觉得和家人在一起很好),焦躁(无事可做,不能出门),不安(如此下去,入不敷出)…..

很可能在做完这些自我情绪观照的工作,你就能意识到很多负面想法和情绪是过度或多余的,可以抛之脑后的。当你尊重自己的所思所想,你也获得了放松。

6、体现价值:

工作、学习、家务、照顾家人和其他目前可以完成的日常任务,是在这样的时期,从小事做起,也能体现我们存在的意义。

我们也可以给自己充电,以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涉猎、去探索的知识领域,也可以趁此机会关注一下,学习新技能以提升工作能力,拓展视野,规划远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各类人员心理防护——协和实用手册》魏镜、孙晖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