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也该做好的自我心理监测

针对不同家庭成员的角色,我们提供不同的心理监测的内容,对于儿童来说,建议陪伴孩子的家长承担心理监测。

1.老年人:孩子可能在一线工作,可能正在接受隔离或治疗,孩子的情况是我们最关心,也是最牵挂的,希望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照顾好自己,可能是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的最好办法。我们可以监测自己的日常生活情况,比如:①饮食怎么样?尽管胃囗不好,能否坚持正常进食?②睡眠怎么样?睡得着吗?多梦吗?早上醒得早吗?即使我们睡眠时间比以前短了,我们是否能够安静地躺在床上休息?③愿意做家务吗?④情绪怎么样?我们可以不在乎周围人的看法,保证孩子被允许回家的时候,给孩子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可以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2.孕妇:在疫情来临前,我们被家人关爱备至。可能现在我们独自在家,父母或公婆在外地或老家,很难通过公共交通来到我们身边。可能我们的配偶战斗在一线,或者正在接受隔离或治疗。“为母则刚”,我们需要变得强大起来,能照顾自己,或者需要照顾大宝,或者需要照顾老人。我们需要监测以下几个方面:①胃口怎么样?能保证均衡的营养和足够的运动。②心情怎么样?可以找到让自己高兴起来的事情,或者愿意跟家人朋友视频或者打电话。③睡眠怎么样?能够平静地休息。④孩子胎动怎么样?愿意跟孩子互动,用童话故事或者音乐,和孩子一起来理解疫情中的“病毒”或者“疫情”。

3.儿童:在疫情面前,家中的成年人都在应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处理内心的应激反应。我们不能忽视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的感受。建议家中的照顾者,不管是隔代照顾,还是父母照顾,监测以下几个方面:①孩子日常行为的变化,比如突然尿床了,或者变得吃手,或者脾气

古怪,容易哭闹,吃饭很少,或者吃饭很多,这些可能与孩子应对应激的“退行”行为有关。②年长的孩子,观察他的情绪,饮食起居,尽管孩子不能上学,我们会担心孩子的中考或者高考,我们可以跟孩子聊聊对未来的设想,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律和责任。

4.家庭成员中的“顶梁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自我心理监测:①生活方面:是否坚持规律起居,愿意料理家务,愿意做点喜欢做的事情。是否有社会支持,比如亲朋可以视频或打电话。②生理方面:与平时相比食欲、睡眠、体力、精力有无变化。③身体状况:是否无故感觉疲乏,有没有心悸,头晕等不适?身体哪个部位感到紧张?呼吸频率怎么样?④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情绪相关自评工具,监测自己的情绪状况。比如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各类人员心理防护——协和实用手册》魏镜、孙晖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