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重视疫情严重性,不戴口罩等,对于在疫情期间求助者与父母冲突的问题,应如何回应?

A:

建议的工作结构:
肯定性共情求助者→协助分析原因→提供操作性指导意见
首先要肯定求助者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在家人不愿做好卫生防护时,会感到焦虑和担忧。但是,生活经历和认知方式造成的个体差异,即使是自己的父母,在这些方面也会和我们多有不同。这是这种差异的存在和想保护家人的愿望一样正常。
在认知行为疗法看来,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的认知(怎么看疫情的危险度),情绪(是否因此感到焦虑、恐惧等)和行为(戴不戴口罩)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形成了一个动态的三角循环。知、情、行当中任意一方的改变,都会影响另外两方,使之产生相应的变化。
现在,求助者的目标是改变父母的行为,既然直接尝试改变碰壁,那我们不妨从认知入手,改变父母对疫情的想法。不戴口罩这一行为背后的想法,最典型的是“疫情没有想象的严重”、“不会正好被我碰上病毒”和“我身体一直很好,没事的”这三类。
要改变它们,我们推荐以下的方式

1 权威导向的信息宣传。

可以与父母一起观看最新的疫情消息、疫情造成的损失和专家对疫情防护的建议。虽然对儿女的建议不一定采纳,但老年人对专家建议的依从性相对较高。在观看过程应及时给父母强化信息的权威性。
2 呈现正反双向的证据。
收集与疫情严重性相关的信息,特别是那些因为疏忽大意、过度自信或防护措施不到位而被感染的人与事。另一方面,也可以收集那些父母的同辈人们主动自我防护的视频或照片,增加父母对疫情风险的认知。
3 采用动机式访谈的方法。
相信很多人都有共同的体验,父母的坚持和执拗不会因为我们的指责和压制而改善,反而会变本加厉。改变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需要强烈的内在动机加以推动,我们应该扮演的是队友的角色,与父母一起合作解决改变中抗拒和矛盾的心态。我们可以:

① 找一个好的谈话时机。人在情绪积极时更开放,更愿意接受新观点;

② 创造一个理性平和的谈话氛围。对父母的想法认真地去倾听和理解,不着急下评判,这会鼓励他们更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时,不抱怨不指责,减少命令式的祈使句,多以您看呢?/怎么样?结尾,增加父母对言语的接受度。

③ 多使用开放式的问题询问父母的意见,但又抓住每一句他们说出的有利改变的话语,加以认同和强化。

4 促进行为的改变。
多数不愿意在防疫阶段佩戴口罩的父母,在平时也没有戴口罩的习惯,普遍认为“不舒服”“憋得慌”,因此在与父母沟通的时候可以分享佩戴口罩的正确方法,必要时可以帮助父母进行佩戴,并对他们的“不舒服”和“不习惯”表示理解。
沟通是为了帮助父母尽快形成新的卫生行为习惯,而不是为了制造新矛盾、增添新麻烦。因此,我们也需要及时调节自身情绪,一旦在沟通中出现冲突加剧的迹象,我们需要及时停下来,先行处理自己情绪,等平静之后再继续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