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一个应激源。通常情况下个体在应激源(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刺激下会产生应激反应。如果应激反应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适当,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迅速和及时的反应,对机体有保护意义。但是,如果应激反应过强、频率过高和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导致个体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和躯体不适,可能会影响社会和认知功能,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能力下降等。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担心、恐惧以及焦虑是其最大的心理特征。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适当的担心和焦虑能更好地提高他们对于自身、患者及患者家属的防护力度,降低被感染的机会,但是过度的担心以及恐惧就会影响医护人员的情绪,使他们变得焦虑和抑郁,在外界刺激(如网络上不断更新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新闻)、内部刺激(如工作压力)以及家庭因素(如担心家人健康和安全)的共同作用下,会进一步加重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同时可能出现自责、内疚、孤独和无助感,伴随这些情绪改变的还有躯体不适和行为改变,如坐立不安、头晕、头痛、心慌、胸闷、失眠、反复消毒等。如果上述症状没有得到及时的调节和必要的干预,就会逐渐加重,严重者甚至可能发展为病理性的疾病。因此,早期识别医护人员的情绪变化,及早地进行调整和干预,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疫情的防护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民心理健康实例手册》陆林、王高华 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