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患者心理异常的实例及分析处理

30岁的Z先生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大学毕业后定居在武汉。春节假期临近,他从武汉回到安徽老家,自行前往药房购买了奥司他韦和板蓝根,回到家后自觉地独立隔离。4天后出现咽部发痒,体温37.2℃。Z先生变得精神紧张,加上陆续有朋友通过微信问候,他开始担心自己是否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于是不停地刷微博、咨询医生朋友。医生朋友告诉他,他现在有可疑症状,且发病前14天内待在疫区,由于缺乏病原核酸检测结果,故应属于疑似患者,不能继续待在家中,应该到定点医院接受隔离治疗。听到这儿,Z先生一时无法接受,怨天尤人“我怎么这么倒霉?我家人是不是被我传染了?我会不会死?一年才回家一次,还得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跟家人团聚不得…”反复纠结、犹豫要不要听医生的劝告,“要是去医院,会不会交叉感染?要是真的感染了病毒,在家会不会越来越严重,家人会不会受到牵连?”Z先生左右为难,感到无比痛苦,最终下定决心听从医生朋友的忠告,主动前往当地定点医院接受隔离和治疗,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和他有过密切接触的人都采取了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和居家隔离观察措施。很快,《关于寻找密切接触者的公告》在当地蔓延开来,Z先生看到公告心里很自卑、羞耻、惶恐,心想“这下子亲朋好友肯定都知道了,他们一定在背后议论纷纷,责怪我偷偷从武汉溜回来,把病毒也带来了……”幸好医院是单人单间隔离,在隔离期间,Z先生除了每天刷头条关注疫情动态、学习防护知识、向医生汇报自己的症状之外,他还找了很多乐子打发时间,跟父母视频聊天、邀请好友线上游戏、整理电脑手机里的资料、学习摄影、绘画、烹饪技能、看车测评等。两周隔离观察期过去了,Z先生没有任何身体不适,平素幽默风趣的他,这时候嘲讽自己“这个假期太充实了!”

 

案例分析:

认知层面:患者离开疫区后开始心存侥幸,而当症状出现后有了对疾病的不确定感。当政府公告发布后,患者产生了自卑感和无助感。

情绪情感:患者出现症状后,产生了愤怒、恐惧、担心等负面情绪。

行为层面:一开始患者在侥幸心理支配下,并没有做好充分防护。当疑似症状出现后,盲目地上网查资料,好在积极寻求了医生朋友专业的建议,至定点医院接受规范化隔离治疗,并且丰富了个人生活。

 

治疗小贴士:

面对此次疫情,隔离在家的疑似患者应该如何做好“心理防护”?

1.在认知和情绪层面,要认识到任何人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都会产生焦虑、恐慌和担心,要理性看待本次疫情,接纳自己的反应和被隔离的处境。

2.在行为层面,充分调动身边的资源,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学会过滤网络上的虚假信息,积极配合科学有效的治疗,学习放松方法。

3.在生活方面,保持规律作息,尽可能多地保留正常的生活内容,适度投身于娱乐性和建设性的事情上。

主要参考文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民心理健康实例手册》陆林、王高华 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