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常用的方法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急性、严重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减少疫情危机或灾难创伤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促进个体从疫情危机和灾难创伤事件中恢复或康复,干预的及时性、迅速性是其突出特点,有效的行动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更好地指导心理危机干预实践工作,有必要遵循一定的工作流程,掌握干预策略和治疗技术,建立一个实用的心理危机干预程序。

(一)建立共情

建立共情也就是建立同理心,需要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运用反应式倾听技术,了解被干预者情绪反应背后真正的原因,而不是单纯地只看到被干预者的情绪状态。共情不是通常说的同情,建立共情最重要的是反应式倾听。例如,被干预者说他有一次腹泻,之前通过媒体了解到腹泻也是病毒感染的一种症状,于是就很害怕,担心自己就是那种感染之后出现腹泻症状的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可以问:“你听到这个消息紧张吗?”被干预者回答说:“我在网上查看了关于腹泻和病毒感染的相关信息,有一篇文章里说,出现腹泻下一步就会死。”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问:“除了腹泻你还有其他的表现吗?有没有咳嗽、发热等?你的腹泻是越来越重了还是越来越轻了?今天与昨天相比有变化吗?”被干预者回答说:“这些都没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说:“没有别的症状,单凭腹泻是不能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被干预者恍然大悟道:“原来是这样啊。”这些解释被干预者显然是听懂了,如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不断地说:“你刚才在说什么,你怎么能这样想呢?”被干预者就会感觉对方没听懂,就会不想再继续交流。

同理心需要认知能力,它不是同情心,不需要看到被干预者悲伤就一起掉眼泪,上面所说的反应式倾听,就是听懂了被干预者腹泻背后焦虑的原因。

(二)与他人多交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疫情发生时,人们经常会感到自己孤立无援。这时可以建议其多与朋友交流,相互鼓励,沟通感情,加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这是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一个重要措施。面对疫情,被干预者如果得不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将会增加应激相关障碍的发生概率;相反,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越高,应激相关障碍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家庭和社会的良好支持是避免应激相关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对被干预者来说,从家庭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社会各界的热心援助,到政府全面推动疫情防控措施,这些都是有力的社会支持,可以极大缓解被干预者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但要注意避免无防护措施的面谈,鼓励通过打电话沟通、上网聊天、发短信、发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

(三)提供准确信息,选择性接收信息

面对疫情,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因此,需要给被干预者及时提供权威、准确的信息。

疫情发生时每天都会出现无数条关于“疫情前线”的消息,这时我们接收的信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可靠越好,所以我们应更多地接收官方的消息。可以将重要、可靠并能给我们力量的官方媒体设为“特别关注”;减少刷手机微信“朋友圈”的时间,尤其不要在睡前刷一些“负能量”的微信群,可以选择退群来保护自己。

(四)帮助确诊患者顺利度过恐慌阶段

确诊病例人数、疑似病例人数、死亡病例人数不断地增加,疫情地图上的红色也在持续加深和蔓延,这些都会让人恐慌。一时间,不要恐慌和消除恐慌的声音此起彼伏,恐慌又成为我们新的敌人,大家欲除之而后快。

恐慌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可怕,它是伴随着人类繁衍和成长一路走来的,它和威胁有关,当生命感受到威胁时,必定会产生恐慌。

一方面,人一旦感到安全,恐慌就会减弱或消失。所以,缓解疫情造成的恐慌,必须将主要精力放在积极控制疫情、治疗疾病上面。随着疫情真正得到控制,病患真正得到有效的治疗,威胁减弱了,安全感提升了,恐慌也就自然消退缓解了。所以无论怎样,控

制疫情、治疗病患永远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这些工作没有做好,我们越是强调不要恐慌,或越想消除恐慌,恐慌反而越容易被强化。

另一方面,恐慌除了来自现实真正的威胁之外,还常常来自虚假的威胁,即来自谣言。谣言是指没有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因此,破除谣言的影响也是有效缓解恐慌情绪的方法之一。“不听谣,不信谣、不传谣”在疫情发生后一直被反复强调,可目前谣言依然广泛地存在和传播,这是为什么呢?谣言的存在有客观因素,当威胁的具体情况还不清楚时,各种猜测会导致谣言的产生和存在。我们现在对新型冠状病毒并不完全清楚,探索研究它也需要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说,谣言的产生也是必然的。另外谣言产生也有主观因素,即在某种情绪或心态的影响下,破坏性的信息被有意或无意地制造了出来。当然别有用心地刻意制造谣言者,也是存在的,虽然数量不多,但要警惕和识别。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产生一定的恐慌情绪是完全正常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恐慌是人生的自然经历,应该允许人们自然地表达恐慌,慢慢地去理解和接受恐慌。

如果一直处在恐慌紧张中,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技巧,也可以跟家人倾诉或者打电话给好朋友,还可以尝试做一些有趣的事分散注意力。如果做了很多努力仍然感到紧张,还可以打心理援助热线给专业人员,寻求他们的专业帮助。总之一定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五)提供积极的应对方法

理解、支持、安慰,给予希望和传递乐观精神,可使被干预者看到光明前景,有效地应对危机。例如,对于疑似被感染者在留观住院检查、等待排除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时间段可以为当事人提供远程心理支持,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提供当面的心理援助,这会有助于疏导当事人恐惧、恐慌的强烈情感和负性情感带来的压抑。

(六)疫情发生地区民众的日常应对方法

疫情发生地区民众不妨采用下面的一些措施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面情绪。

(1)学习和了解心理危机的知识,要能意识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脆弱失常的人,自己的反应也是人类对于疫情的正常应激机能。

(2)可以通过面谈、电话交流、微信聊天、短信沟通等方式向亲人、朋友或者医生讲述自己的感受和症状。

(3)与其他受灾人群建立远程联系,彼此支持。

(4)能够意识到自己出现了紧张、恐慌的情绪。

(5)通过听音乐、做深呼吸、练瑜伽或其他方式来进行放松。

(6)投入到工作中或参与社区活动,转移注意力。

(7)健康饮食,注意多喝水。

(8)保证充足的睡眠。

(9)有感染症状出现时及时就医。

(10)当一种方法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症状时,应向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求助。

(七)配合药物治疗

躯体症状的改善可以影响到个体情绪的改变,因此应针对个体既往的躯体疾病及时给予相关药物的对症治疗。对于恐惧、恐慌、焦虑情绪严重及明显影响睡眠的患者,可给予抗焦虑及助眠类药物。

(八)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的机构和网络,积极开展心理援助

完整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包括物质支持、医疗危机干预、卫生防疫、心理救助等方面的内容。

为更好地开展疫情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组织各学科专家建立各级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形成网络体系。可由热线电话、健康网站、心理咨询门诊、监测评估中心等构成网络的不同经纬。在卫健部门的工作中,应有专人负责本地区各类人群的精神卫生问题,加强对心理救助专业人员的培训与指导,并对各级医院急诊科、社区卫生人员、基层干部逐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培训,以保证其在疫情发生后,能快速有效地对受灾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

主要参考文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心理危机干预》张桂青主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