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分析与心理危机干预——惊恐不已的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患者男性,61岁,退休工人,高中学历,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尚可。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冠肺炎的疫情逐渐蔓延,患者对疫情的发展时刻关注,通过网络及媒体了解到一些有关疫情的知识。2020年1月20日后,患者了解到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病情较重,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便紧张恐惧不已,认为自己不仅是老年人,还有一些基础疾病,担心自己感染病毒,因此不敢出门、不允许子女到家中看望自己,认为这会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家中生活用品及水果、蔬菜等都是子女从超市买回送到家就离开。

患者还从网络上了解到病毒对高温及酒精是敏感的,子女离开后就用酒精喷雾喷洒房间,反复用酒精抹布擦拭窗台和灶台台面,并用蘸有酒精的拖把拖地,家中碗筷反复要求老伴儿用水煮沸后才可使用,老伴儿如果劝阻就予以责骂,认为老伴儿不注意保护自己,如果自己感染病毒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患者看着新闻上每天报道的不断增加的确诊病例及死亡病例,担忧自己就是下一个确诊病例甚至是死亡病例,反复询问老伴儿:“为什么国家还没有把疫苗生产出来?我才刚退休,好不容易可以好好休息,享受一下晚年生活,就碰到了病毒,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度过今年,我要是死了,你该怎么办啊?”

患者在家中紧张、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忧心忡忡,感觉大祸临头,夜间睡眠情况亦较差,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多梦等情况,夜间醒后常常全身大汗淋漓,夜间睡眠时间只有3~4小时,严重时彻夜难以入眠,同时伴有头昏、心慌、胸闷、气短、多汗等躯体不适症状。患者家人带其至急诊科就诊,后转介至心理科门诊,诊断为:焦虑状态。

 

病情分析:

患者为普通大众的一员,但因患者是老年人且有基础疾病,考虑为易感人群,对此顾虑较多。加之对网络及媒体信息不合理解读,致使其焦虑情绪突出,紧张、恐惧不安,甚至有大祸临头的感觉。有明显的强迫观念及行为,致使其产生躯体不适症状。

 

心理评估:

(1)评估引发患者应激反应的事件性质、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使患者出现应激反应,随着疫情的蔓延,患者明显感受到了疫情对自己的威胁。该患者为61岁的男性,且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属于本次病毒的易感人群,加之患者对疫情疾病的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应激反应较为突出。

(2)患者既往的创伤史。患者血糖、血压控制尚可,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本身并没有生命危险,要进一步了解患者既往是否经历过特殊重大事件,是否有过病毒暴露史。

(3)患者的情绪与行为。患者情绪波动大,明显焦虑,对自身身体健康状况担心多、顾虑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还应进一步了解患者既往性格和情绪状态。患者的主要问题是错误地认为易感人群等于被感染,患者获得的关于疾病的知识碎片化、不全面,其注意力完全被疫情吸引,同时,患者的社会及家庭支持相对薄弱。

(4)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进一步完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评估,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压力知觉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的评估,了解其应对压力的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1)躯体方面。监测患者血压、血糖情况,积极给予药物治疗,控制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发疾病,使其保持正常稳定状态;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且夜间睡眠情况差,可给予抗焦虑、改善睡眠药物对症治疗。

(2)社会方面。患者因为担心外出交叉感染,可以建议他通过网络与子女聊天,增加社会支持。帮助患者了解附近的医疗体系及社区工作,如果出现一些病情变化,可以方便患者及时就诊,同时,告知患者也可以通过网络或电话咨询专业医生。

(3)心理方面。一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告诉患者,他现在所有的恐惧、紧张不安,甚至强迫观念,都是正常的,是正常人在不正常情况下的一种正常的反应,可以被理解和接受。帮患者了解疫情的正确信息,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确实属于此次感染的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指在接触病毒的情况下,感染概率比较大的人群,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被感染,感染的必要要素是要接触病毒。建议患者减少关注信息的频率,减少关注信息的时长,筛选信息来源。患者有强迫特征的行为模式,也是焦虑的一种表现。可以采取注意力转移及认知改善的方式,让患者做其他的事情,如室内运动、写字、画画、听音乐等,也可以尝试蝴蝶拥抱法,降低其自身的焦虑,转移注意力。

主要参考文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心理危机干预》张桂青主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