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分析与心理危机干预——悲观失望的感染者

患者李女士,45岁,1月14日与一位来自武汉的朋友聚餐,18日其朋友被初步诊断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1月20日,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故而从医学观察转入隔离治疗。进入隔离病房后,患者不愿意相信这个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认为自己只是和朋友吃了一顿饭而已,而且自己仅有发热的症状,最高体温不超过38℃,并没有网络上说的咳嗽、腹泻、胸闷、胸痛等症状,所以自己应该只是普通的感冒而已,一定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对被隔离感到愤怒不已,对每次前来给自己做治疗的医护人员态度不好,甚至对他人发脾气,直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患者才接受被感染的现实。

患者想到自己既往看到的新闻信息,了解到这种疾病有死亡的风险,患新冠肺炎死去的人最后都是因呼吸衰竭而离世的,感到紧张、恐惧不安,担心自己也会发展成那样严重的病例,担心自己不能被治好,担心家人被感染。

患者生病恰逢春节。1月25日大年初一,患者想到自己无法陪伴在家人身边,家人亦无法照顾、陪伴自己,只能留在隔离病房继续治疗,又感自责不已。“如果我真有个三长两短,我的家人该怎么办啊。自己怎么那么倒霉就被感染上了呢,干吗非要和那个朋友聚餐啊。那个朋友也真是的,你从武汉回来还到处乱跑,不好好在家里待着。”想到这一系列的问题,患者感到头痛、心慌、胸闷不适,没有食欲,夜间睡眠情况也变差,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患者逐渐闷闷不乐,干什么事情都高兴不起来,家人与其视频聊天时也不想说话,认为自己给家人带来困扰,也不知道该和家人说些什么,每次通话都草草结束。对于医护人员的日常查房也不愿理会,有时告诉医护人员:“既然都治不好了,就不要治了,还这么麻烦,增加你们的负担。”患者时常独自伤心、落泪,治疗的积极性不高。后主管医生请临床心理科会诊,诊断为“抑郁状态”。

病情分析:

该患者为一位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得知自己感染病毒后情绪波动,出现否认、愤怒、紧张、恐惧、焦虑、抑郁、悲观、自责、无助、失眠等应激反应,对抗争疾病失去了信心,不思饮食,应给予药物及心理治疗,同时加强社会支持力度,与外界亲人沟通、传达信息,并如实告知患者病情,增加其对疾病的了解。

 

心理评估:

(1)评估引发患者应激反应的事件性质、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患者因与武汉朋友接触过,罹患新冠肺炎,正在接受隔离治疗。这是患者经历过的应激事件,虽然患者症状较轻,但在大环境下,对患者的内心冲击较大。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患者生命指征平稳,患病后,对自己被诊断的事实有愤怒、怀疑,对疾病有很大的顾虑、恐惧及焦虑,对家人感到自责、愧疚。有时有悲观、消极念头。

(2)患者既往的创伤史。需要进一步了解患者既往情况,包括是否有过类似的暴露经历、既往情绪情况,心理稳定程度和性格特点。

(3)患者的情绪与行为。患者的主要问题是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对自身情况过于担心、害怕,对于疾病的治疗缺乏信心,另外,家人的支持力度不够。

(4)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进一步完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评估,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压力知觉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的评估,了解其情绪和人格特征。

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1)躯体方面。患者不是危重症,嘱咐其适当增加运动量,缓解压力。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睡眠差等情况,可给予抗抑郁、抗焦虑、改善睡眠药物对症治疗。

(2)社会方面。患者与家人关系融洽,可以利用网络及电子设备让患者与其家人进行沟通,增加社会支持;可以鼓励患者与同病房的轻症病友一起听音乐、适度运动等,丰富日常生活,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情绪。

(3)心理方面。一是帮助患者了解病情及疫情发展的最新信息,可以尝试与患者沟通,告诉患者在这种事件的影响之下出现情绪低落、愤愤不平、紧张不安、悲观无助、自责等这些情绪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有这种遭遇的病人都会有类似的反应,这是正常人在面对不正常情况下出现的正常反应。二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患者有发热症状,且与武汉朋友有接触史,确诊前对自己被隔离起来感到愤怒不已,不愿意接受现实,直到核酸检测呈阳性才接受。患者通过网络消息知道了新冠肺炎有死亡病例,所以也担心自己很可能会死亡,存在灾难化反应,应纠正患者不合理的认知,同时向患者介绍新冠肺炎的相关治疗情况,增加其对疾病的了解,缓解其情绪反应。三是指出患者的优势。患者很爱自己的家人,爱是相互的,说明平时家人也是很爱患者的,所以家人都在期待着她早日康复。虽然不幸罹患新冠肺炎,但幸运的是她没有基础疾病,又属于轻症患者,所以有对抗疾病的优势,要鼓励患者相信科学,在主管医生的指导下接受精神、心理的帮助,来缓解情绪,改善睡眠,战胜疾病。四是采用正性资源替代技术,帮助患者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多提及医生护士是如何努力工作,领导及社区的工作人员是如何维护秩序、控制疫情的。运用一些令人感动的、带人性光辉的、

能给患者带来温暖和力量的画面或事件,以正性资源替代部分负性情感,使患者达到负性情感与正性情感之间的平衡。

主要参考文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心理危机干预》张桂青主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