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如何进行心理干预?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大医务人员勇敢逆行,不眠不休地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奋战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他们在自身直接面对危险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随着疫情的升级,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不断加大,严峻的疫情、短缺的医用物资、不足的人手,以及患者和家属焦躁不安的情绪,都让医务人员经历着超高的身心负荷。

医务人员在接到被派往疫情一线工作时大多会激动兴奋和紧张担心。激动兴奋,是因为想到自己即将加入抗击疫情的一线,与众多同仁一起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帮助疫情发生地区的民众,这让医务人员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能够亲身与凶猛的疫情正面作战,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成长和提升的机会。紧张担心的是,自己被感染了怎么办?自己去抗击疫情的前线了,家人担心怎么办?一些即将出征的医生、护士并不愿意面对记者的镜头或接受采访,就是担心被父母或孩子发现,引发亲人严重的担忧;还有些医务人员不想让单位领导对外公布出征人员名单,也是担心家人看到后有阻力。

当持续战斗在疫情一线后,有些医务人员会出现过度疲劳和紧张、焦虑不安、失眠、抑郁、悲伤、委屈、无助、压抑,面对患者死亡或病患激增的挫败感、无力感、自责感,也会出现担心自己被感染、担心家人在家中缺少照料、害怕家人担心自己等应激反应。也有一些医务人员因过于专注工作,当患者病情出现好转时会有亢奋、拒绝合理休息的反应,意识不到透支带给自己的伤害,不能较好地保证自己的健康。

护士顾姐,是一名宝妈,家中两个小孩活泼可爱。疫情发生后,顾姐毅然递交了请战书,奋战在抗疫一线负压病房,高强度的工作和出于对家人的保护,顾姐选择住在医院安排的统一休息点。两个月过去了,对孩子和家庭的思念从最开始的不舍变为现在的内疚,她一想起自己大年夜整理行李头也不回离家驻扎医院的情境就难以释怀。孩子们还小,家里还有老母,身为人母,身为人女,她突然觉得自己十分不称职。每每离开忙碌的工作状态后,她都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甚至连每日固定的视频电话也不再与家人连通,她感觉已经无法面对家人。

每当我们遇到重大的紧急事态,常规、常态被破坏,机体就会产生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发生在个人层面,这是正常的、必要的,不要难为情,不要害怕我们的“害怕”。重要的是尽快定下神来,找到定力,找到方向,调整身体和心态,进入从容应对的战斗姿态。这时,心理干预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灾害及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提供针对各种人群和个体的心理援助和社会支持非常必要。心理救援是指在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下,主要由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对灾害相关人群联合实施的紧急精神卫生服务。

从医学角度看,心理干预对预防和减少急性应激性障碍、创伤应激后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碍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医学专业顺利进行躯体治疗、对伤残康复有重要的促进效果。在微观上可以助人、救人,保持、提升一线战斗团队战斗力;宏观上可以为各个层面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如果与政府的管理行为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会发挥良好的作用。

世界各地的大量事实和经验证明,运用心理学技术处理现场事态和后遗问题极有价值。一些发达国家尤其重视抢险救灾、防治疫病中的心理卫生服务。此类服务,并非只是针对受害者的慈善、医疗服务,而是覆盖深广的心理管理措施,应该在各种级别、各种类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全面体现。

医务人员心理防护工作的核心原则包括:

  • 让医务人员认识到休息和复原的重要性。让医务人员明白他们目前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和职业耗竭已经提醒他们需要休息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临阵脱逃,相反是为了保全实力,为了更好地投入战斗。
  • 鼓励医务人员同事间相互支持,引导医务人员学会倾诉,适时地将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与同事讨论、分享。
  • 鼓励医务人员巩固和完善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朋友、亲人或其他值得信赖的人交谈。
  • 引导医务人员学会内省,认可自己干得不错的地方,接受做得不足的方面,并承认在当时情况下,能做的事情是很有限的。
  • 鼓励医务人员允许自己存在一些负面情绪,学会及时表达和宣泄,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法。
  • 鼓励医务人员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和娱乐的方法,教会医务人员一些休息和放松的方法。
  • 鼓励医务人员积极接受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的帮助和治疗。

根据医务人员参与疫情防治工作的不同阶段,针对性的心理防护重点也需适时调整。

(1)医务人员出征前的心理防护重点

  • 了解医务人员此时的应激反应,教会他们一些简单的应对应激、调控情绪的方法。同时进行预防性晤谈,公开讨论他们的内心感受。
  • 给予医务人员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进行资源动员,帮助其在心理上对应激有所准备。
  • 让医务人员认识到出征一线既是荣誉又是考验,要努力防范病毒风险,尽量不让自己受伤害。

(2)战斗在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的心理防护重点

  • 引导医务人员为人为己严格执行各项防护措施。
  • 引导医务人员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按照规定每日报告个人身体情况。
  • 指导医务人员使用减压行为,减少应激反应。
  • 后方单位安排专人进行后勤保障,以消除一线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 合理排班,安排适宜的放松和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饮食。一线医务人员尽量安排在医院附近食宿,尽量每月轮换一次。
  • 鼓励医务人员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与家人和外界的联络和交流。
  • 加强一线医务人员的团队建设,营造团结的、和谐的、支持的团队氛围。
  • 医务人员若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焦虑时,可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健康服务,也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进行线上心理咨询,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进行面对面心理危机干预。持续2周不缓解且影响工作者,需由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进行评估诊治。
  • 医务人员若已发生较为严重的应激症状,应当及时调整工作岗位,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3)出现心理崩溃或职业耗竭的医务人员的心理干预重点

通常在医务人员进入一线工作2~4周后会陆续有心理崩溃和职业耗竭的现象出现,这时就需要提高对这个阶段医务人员心理干预的等级。

  • 建立同理心,充分理解他们。医务人员穿上防护服进入病区后,每天接待大量的病人,他们休息不好、工作超负荷,还存在感染的风险,因此在医务人员身上出现上述应激反应也是正常的,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医生也可以睡不着觉,该用药帮助睡眠就用药,不用认为自己是钢筋铁骨铸就的,不会倒下,不要认为平日里都是让患者用药自己怎么还需要用药。
  • 引导医务人员认清自己面临的处境。要让他们明白,作为医务人员,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对病人的安全和健康负有责任,病人的病情变化牵动着他们的情绪变化,再加上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可能存在沟通不充分,工作区域存在安全隐患,以及目击甚至直接经历病人死亡的事情等,所有这些体验都会影响医务人员的身心状况。
  • 后方单位及时解决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安排专人进行后勤保障,适当调整工作时间,定期进行人员轮换。
  • 指导医务人员采取措施让自己休息和复原。

 

(太仓市精神卫生中心 王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