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如何保持饮食、生活的健康规律?

例一:身处抗疫一线的医生小刘工作压力非常大,经常会暴饮暴食,以前不太吃的甜点蛋糕,碳酸饮料会经常买回来吃,而且一吃还会停不下来,一口气吃完一整个慕斯蛋糕后会有强烈的罪恶感,会主动催吐,喉头水肿,经常会感到恶心,为此她很苦恼。

首先,我们看到小刘是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且为年轻女性,父母不在身边,自理能力较差,人际关系也一般。平时减压放松的方式比较少,运动、社交等活动并不多。疫情期间,由于工作强度大 ,工作时间长,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消耗大量的资源。但由于以往放松减压的方式有限,导致会采用最直接、最简单、最便捷的暴饮暴食的不合理方式进行缓解,过后又会由于此种行为产生内疚自责的心理,并伴有催吐等补偿方式,造成了进食方面的障碍。

其次,考虑到这种情况是发生在在疫情工作期间,工作压力大是比较大的一个诱发因素,持续时间从疫情初期延续存在,并且对小刘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所以我们还要对小刘过去的成长经历多一些了解,需要去明确小刘在过去的生活学习工作成长中是否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以往是如何应对的,又有怎样的情绪状态和性格特点。

再次,我们可以结合一些测评工具,包括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压力知觉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强迫症自评量表及大五人格量表的评估,了解小刘的情绪和人格特征,以便于更好地让小刘也对自己的状态有所认识和理解。

那么,我们可以尝试在哪些方面给到小刘帮助呢?

  • 认知方面。很多进食障碍的人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认知,一旦有压力,就会产生“这种压力感太不好了,太糟糕了”这样的消极负面自动思维,进而会产生“只要有压力,那就去吃块蛋糕,喝瓶可乐”这样的规则式条件式的想法,过后又会产生“吃了这么多,自己实在是太罪恶,太没用”这样的自我否定的想法。倘若小刘也有类似的思维过程,我们需要让她明白在这样大的疫情应激事件下,由于工作压力大所产生的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很正常,不必认为这些状态一定是太不好,太糟糕的。可以尝试正常化这些情绪,调整为“这种压力感也很正常,并不算太糟糕,能有办法应对”替代消极负面的自动思维,进而减少更多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批评的想法。
  • 行为方面。建议小刘需要每天增加固定时长的体育锻炼、力量练习,例如高抬腿,开合跳,平板撑等体能训练,建立并培养新的减压方式,逐步替代不合理的暴饮暴食的减压方式。
  • 社会支持方面。建议患者增加人际交往,疫情期间工作压力大产生的一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需要倾诉表达,也需要周围人的理解与支持,可以经常和父母电话或视频沟通,也可以和朋友同事多沟通,多联系,通过增加人际互动感觉到被关心、被关爱也可以减少对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例二:疫情期间,护士小王曾因为进舱前进食量过多,而在舱内出现反胃呕吐不得不提前结束工作出舱,此后进舱前她不敢多进食,生怕再次呕吐。有一次进舱后她因为进食太少,而头晕低血糖再次提前出舱。为此她很苦恼,一方面不知道该吃多少东西才合适,另一方面觉得在同事面前很丢脸,她不知如何办?

经过接触交流,我们发现小王平时个性较为内向,不爱与同事多交流。在过量进食出现呕吐后就表现进食量过少的情况,这是一种“非黑即白”的不恰当认知,随即其又出现自卑、沮丧的心理状态。首先,给予心理支持,让其知道在应激情况下,出现一些呕吐、消化不良的躯体反应是正常且并不少见的心身现象,不必觉得丢脸,减轻其自卑引起的负性情绪;其次,可以建议其多与其他医务人员进行交流,询问一些经验,如进舱前队友具体吃一些什么,做一些什么准备,是否其他队员也有类似的胃肠道不适症状,让其觉得自己并不是孤立独一的个体;再次,必要时可以建议在进舱前服用莫沙必利等帮助胃肠道动力药物减少胃肠道反应。最后,建议在小王所属小组内开展一些以放松为主的团体活动,在团体活动中多给予小王一些与其他队友交流的机会,让小王感受到团队的关心和温暖。

 

(苏州市精神卫生中心 陆心传、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