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实在难以消除强烈的负面情绪干扰,可以服药吗?

虽然在这次疫情面前,焦虑、恐慌情绪蔓延,但绝大部分人通过积极的调适,都可以维持平和的心理状态,回到合理的基线情绪来。但是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一线医务人员,都会经历复杂的心理换档期,要彻底战胜疫情,长期心理防疫松不得。

尤其是既往有焦虑症和抑郁症病史者、家族中有心理疾病病史者、直接参与一线医疗救治的医务人员以及感染的患者,会面临更高的心理失衡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当个体持续多天失眠、超过2周焦虑或抑郁情绪不能缓解、言行反常甚至出现消极自杀的想法时,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时,需就诊精神科,由医生评估后,必要时予以抗焦虑、抗抑郁或者改善睡眠的药物治疗。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有多种新型的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面世,这其中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前者有大家熟知的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后者包括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两种药物。这些药物疗效肯定,总体上不良反应较轻,绝大多数药物对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没有明显损害(每个药物的特性不同,还要考虑服药者的基础疾病及合并用药,尽量规避严重药物相互作用,具体需咨询专科医生)。

当然,即使是非精神科的临床医生,很多人会存在一些顾虑,首先,担心药物是否会“伤脑”,事实上,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心理压力所动员的炎症激活、糖皮质激素过载,以及高水平的氧化应激对大脑有毒性作用。长时间焦虑抑郁的个体常常有记忆力下降、思考困难的感受,未经治疗的抑郁也是痴呆的危险因素。而抗焦虑和抑郁药物一旦起效,个体情绪平复以后,反而能终止心理压力对大脑的不利影响。

其次,药物是否会成瘾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很多人担心一旦吃了就需要长期服用。SSRI和SNRI等新型抗抑郁剂无成瘾风险,但是部分药物停药过快会引起不适,不可擅自减停,需要咨询专科医生,缓慢减停。安定类药物(医学上称之为“苯二氮草类”药物)在药理学分类上为抗焦虑药物,被用于较快改善睡眠和抗焦虑,但只可以在短时间内单独使用,或是与上述药物合用。长期使用有成瘾风险,需遵医嘱使用。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