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干预流程

个体心理干预是指心理工作者对被干预者进行单独干预的过程。干预的对象往往有特殊的心理反应、内心冲突和深层次的问题。

疫情发生后个体心理干预旨在解决随之而来的心理变化、行为异常和相应的躯体症状,同时防止个体发展成慢性的精神病理状态,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

一、梳理心理行为反应

1.感染者因感染疾病而出现发热、呼吸受阻等躯体不适症状产生恐惧、恐慌等应激反应。

2.被隔离者被转移集中安置到陌生的地方,限制了与人交往,不能与亲人在一起,生活失去规律,睡眠紊乱。

3.身处疫情主要发生地的人员因交通阻断、活动场所受限制而心烦、心急、紧张不安。

4.从媒体和自媒体中了解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危害,产生一定的心理应激反应,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腹泻、头痛、疲乏、入睡困难等身体反应。

5.有些人甚至还会出现更为复杂的心理反应。

(1)有些人变得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容易愤怒、容易指责

抱怨,甚至行为失控。

(2)有些人感到孤立无助、沮丧失望。

(3)有些人来到医院请求医生给予验证,以排除自己是新冠肺炎患者。

(4)有些人不断对照自身的症状反应,夸大自己的症状表现,惊恐且焦灼不安。

(5)有些人甚至连睡觉都会被噩梦惊醒。

6.个别人经历疫情后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有些人在经历传染病疫情和救助他人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体力,精神处于崩溃边缘,具体表现为:凭空听见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与自己说话或者命令自己做事(如脱掉衣服、丢弃财物);凭空怀疑周围的人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者,要传染到自己,因此十分害怕恐惧。

二、理解应激反应

要让被干预者理解现在正经历的所有情绪都是正常的。只要在可控的范围内,就应该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各种情绪变化。如果出现焦虑发作,则需要接受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帮助。

三、疏通痛苦情绪

应该向被干预者解释情绪的产生和作用,以使其理解情绪与自我及客体的关系,客观区分现实与幻想,帮助他们认识到在恐惧情境和记忆存在的情况下,焦虑并不会无限期持续,经历疫情之后出现的应激反应症状也不会失去控制。

四、重建应对方式

运用系统脱敏、角色扮演、空椅子技术等,使被干预者体会内心感受,再进行共同探讨,调整和掌握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心理防御机制。

五、强化适应积极的行为

让被干预者确信只要做好防护,就是安全的。要让他们了解到,任何病毒都有其特殊的传播途径,如血液、粪便、飞沫和尘埃等。新型冠状病毒可以证实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病毒需要有入口才能侵入人体,如呼吸道、眼睛黏膜等。因此,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戴口罩、勤洗手可以大大提高安全性。只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减少出门,减少聚会,我们便是相对安全的。

可以采用治疗性的家庭作业、电话回访、自我监督或调动社会支持系统,以强化、巩固积极的行为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心理危机干预》张桂青主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