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状况评估方法

1.情绪评估

心理评估是指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共同指导下对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现象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在疫情形势严峻,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节奏都被打乱的现状下,心理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及时了解个体的心理状况,判断其是否有现存或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对因疫情而突然改变的生活节奏无法适应,继而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从而便于早期预防和干预。常用的心理评估方法包括观察法、交谈法、心理测量法和医学检测法。医学检测法需要在医院或实验室进行,通过生理指标对较为主观的评估方法提供客观依据,在疫情肆虐的这一阶段并不适用,因此在此我们不做详细介绍。观察法、交谈法和心理测量法均为个体在家中便能轻松进行的评估方法,因而本章我们会对此进行较为详尽的介绍。

情绪的几种基本形式包括快乐、悲哀、愤怒、恐惧等,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体验到的情绪反应。但在疫情形势严峻的这一特殊时期,更多人可能会产生异常的情绪体验或情绪状态,包括焦虑、恐惧、抑郁以及睡眠问题等,这些都是在前面章节详细提到并介绍过的。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综合运用观察法、交谈法和心理测量法来评估自己是否有异常情绪状态。

(1)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直接观察个体的行为表现以及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来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一般来讲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两种。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景中(即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习惯中)进行观察;而控制观察法,又称实验观察法,是让个体到预先控制的情境与条件之下,对个体进行适当的刺激,观察个体对特定刺激的反应。与自然观察法相比,控制观察法更具科学性和可比性,但是操作复杂,需要专业人员,且很难在家中实现。所以,本章介绍的观察法特指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又可分为自察和他察。如果我们是自己一个人居家隔离,便只能通过自我观察来初步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出现或有潜在的情绪问题。如若发现自己在家时莫名出现心率增快、呼吸加深加快、出汗、面色苍白、口干等生理表现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发抖等症状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是焦虑的常见表现。如果发现自己整日情绪低落,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食欲下降,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任何事情,不愿与人交谈,总是想流泪甚至觉得没有希望想要自杀时,一定要及时寻求帮助,因为这些是抑郁的常见表现。抑郁、焦虑常常伴随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早醒等。当然,很多人因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而导致睡眠结构紊乱,这不能算是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如果一位作息较规律的人,突然出现睡眠问题,那就值得警惕,需要筛查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出现了睡眠障碍。而且,睡眠问题也是经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出现的。

很多人是与家人同住,那么上述所说的表现亦可通过他人观察来发现。一旦发现自己的家人出现了异常,比如相比往常更易怒、时常乱发脾气、走来走去无法安心做一件事、相较于平时饭量显著增加或减少、目光呆滞、常常自己待在房间发呆、一言不发等,请一定引起重视,可通过后文提到的心理测评量表进行初筛,亦可直接电话咨询专业的心理卫生人员。

(2)交谈法

交谈法是非常基本且常用的一种心理评估方法,一般是通过与专业人员面对面的谈话方  式来进行。当然在这一特殊时期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进行面对面谈话很难实现,所以也可以通过电话访谈、连线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方式进行,与家人同住的隔离者也可以与家人多沟通、多交谈。当感到自己与以往状态完全不同时,可以拨打心理健康服务热线,向专业人员咨询自己的情况,并根据是否已出现心理问题和严重程度寻求后续帮助。当然,您也可以同自己的家人或打电话给朋友倾诉,通过聊天可能使负面情绪得到宣泄,继而回归正常的情绪状态,通过聊天也有助于您的亲友判断您所出现的情绪反应是否异常,以确定是否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3)心理测量法

心理测量法是对个体的心理现象或行为进行量化测定,是心理评估常用的标准化手段之一,其结果较客观、科学。居家隔离者可选择合适的自评量表进行自我评估。以下介绍几个实用的自评量表。

2.压力与压力应对评估

前一章中详细介绍了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那么在疫情形势严峻的这一社会性的、我们无法掌控的压力源下,我们所做的压力反应是正常还是过激,也是值得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所用的方法也是上述提到的观察法、交谈法和心理测量法。如果通过观察或者交谈发现自己或自己的亲朋好友出现了以下表现,则说明您或您的亲朋好友出现了过度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一压力源的压力反应,亦称应激反应。

(1)连续3天或更长时间的睡眠困扰,如入睡困难、梦魔等。明显的身体不适感,主要表现为身体紧张、不易放松、食欲不振、尿频尿急、心慌、多汗等。

(2)反复回想与肺炎相关的消息、视频,或脑中不断冒出相关的字眼。

(3)草木皆兵,觉得身边的一切都可能是感染源,不断搜索与肺炎相关的消息,相信并实践网上流传的所有可能预防感染的方法而无视其真实性。

(4)不敢看与疾病相关的信息,如惊弓之鸟,过度担心自己或自己的家人被感染,焦虑不安。

(5)反复回忆起过去某个阶段的痛苦经历。

(6)明显的情绪不稳定,紧张、恐惧,或悲伤、抑郁,或容易发脾气。

(7)过度抱怨,出现冲动、攻击性、伤害性的言语、行为。

当这些过度的压力反应出现时,应该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尽早对自己过度的紧张担心等异常反应进行干预。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在应激事件发生当时并无过度应激或压力反应,但是事后却会出现异常表现。例如,很多一线医务人员或者志愿者们在疫情面前非常英勇,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的同时仍尽己所能发挥着巨大作用,为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疫情过后,他们难免心有余悸,很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反应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在接受专业心理服务之前,可以通过下面的量表自测是否有创伤后应激障碍,以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寻求心理援助。

主要参考文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民心理健康实例手册》陆林、王高华 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